北京电化教育馆:推动首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25 19:58:01作者:未知作者

2010年,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各区县、学校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北京电化教育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坚持“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方针,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点,以构建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为基础,以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由基础教育处和我馆主管领导带队,组织全市各区县负责人和北京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校领导赴江浙和广深两处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调研;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学习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参与北京市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教育信息化部分的制定。

二、积极主动、全力以赴,为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及教育系统各相关单位提供优质信息技术服务。

教委日常运维 827次,其中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服务技术支持58次;视频会议、PPT文件的制作、会场支持等97次;系统终端维护、机器设备维修等桌面支持672次。
  接待了公安、检查机关调查学生资料共36人次。
  完成电子政务相关应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工作。
  完成2010年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工作。
  高质量地完成市教育工委市教委以及其各相关处室下达的音像节目制作任务,全年共完成为两委实录各种会议及活动12次,为市教委及相关教育部门制作教育、教学电视片7部。

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标准、全覆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完成北京教育信息网骨干网络规划和改造;
  完成IDC机房核心网络设备规划和改造;
  实施北京教育信息网中心机房安全改造工程;

在教委财务处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北京市属高校资产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实施工作。

按公安文保处要求基本完成我馆涉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等保咨询及定级工作;
  在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领导下,配合教育设备中心完成中小学CMIS专用服务器的采购和部署工作;
  配合基本建设处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一期设备采购和搭建工作。

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初步建设完成北京教育视频系统,并依托该系统开展了“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总结会”、“中小学学籍打印机培训”等网络直播活动,为全市各区县、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视频资源服务。

四、稳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小升初、普通高中入学依靠CMIS系统和学生卡实现学生入学资格的认定、档案的建立、注册、电子学籍信息的转移等内容;在入学注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分析汇总非正常入学和流动学生情况,为教育行政管理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顺利完成了2010年学生卡发放和补发任务,全年发放学籍卡372418张,证件卡414156张。

利用CMIS中学籍数据和利用学生卡作为身份证明开展了多种应用,包括: 确保“第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的公平公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一、第二阶段数据采集;会考报名信息提取; “财政教育基础数据综合信息平台”中资产和学生基本信息的提取;“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的参与数据等。

配合市教委办公室推进市教委电子政务建设,完成教育系统业务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北京市教委档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同时,高标准完成了市教委网站建设及维护工作。

配合市教委财务处、科研处,承担教育系统预算单位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
五、深化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提高网络服务效益。

加强北京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截止到2010年12月,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42326条,服务频道18个,包含VOD频道、题问365、网上课堂、中学数字课程、特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龙源期刊、读秀知识库等,涵盖各类资源400余万条。正式注册用户484207人,其中已绑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身份的136700人,学生235122人,基本覆盖到了所有一线教师,日访问量平均超过万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个T。面向全市19个区县的教师发放了不同面额的资源卡905500000点(合850.165万元),共激活78617000点(合756.32万元),共消费723469127点(合723.469127万元),激活率为86.82%,使用率为92.02%。

六、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配合市教委科研处召开了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专家指导会,7所第一批数字校园示范校交流汇报了本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专家对方案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配合市教委基教处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专家评审指导会”,通过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初评的29所学校分两组汇报了本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对方案进行了点评,并为每所学校给出了书面意见,在此次评审的基础上,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名单的通知》,明确了29所学校为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

配合市教委人事处,启动了教师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并深入研究推进基于教师卡的各类应用工作;
配合市教委德育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数字德育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

配合市教委科研处推进北京市属高校特色资源库建设工作,完成了257个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资源包建设,整合了一批有价值的人文艺术网络教育资源。截止到2010年12月特色资源网正式注册用户112856人,资源浏览使用233712人次。

七、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能力。

在全市开展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网管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

继续开展中小学网管专题培训。初步建成网上学习平台,上半年,已有275位教师顺利的完成培训,取得《北京市中小学网络管理员证书》。下半年招收新任网管教师150人。

为提高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者专业素养,与北京邮电大学合办硕士研究生班。

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电脑制作活动。有1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8件作品获得二等奖,13件作品获得三等奖。获奖率为51.66%,是历次获得全国成绩最好的,因而获得全国最佳组织奖。我市11支代表队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有9支代表队获奖,获奖率81.8%。是我市历次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取得成绩最好的。

成功举办了“2010北京教育信息技术高峰论坛”,市教委主管领导、各高校、区县教育信息化负责同志与有关专家共同探究探讨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的理念、技术方案和前沿趋势。

八、加强音视频技术的研究和服务水平

积极研究教育音像节目制作的发展趋势,把握新技术新概念。组织各区县电教馆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教育视频摄制技术的交流和培训活动。在 “朱鹮杯”第15届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评比活动中教学片《神奇的机器人》荣获教学类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奖评选中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组织开展了“2010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视频摄制技术评比”活动。全市19个区县组织200多所学校送交作品392部,在作品数量和整体水平上较往年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的一年,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的方针,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心,以构建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为基础,以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障,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应用效益和服务水平,促进教育整体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环境,全面推进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1年如下:

一、配合市经信委、市教委科研处及财务处,完成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前置评审工作。

二、配合市公安局有关部门,推进全市教育系统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三、配合市教委科研处,完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研究与制订工作。

四、继续推进北京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北京教育信息网升级改造及骨干光缆整改工作;加大力度提高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接入带宽和接入质量,确保网络应用环境。

五、配合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加快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启动首批29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研究,制定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及评估规范。

六、配合市教委科研处,完成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推进及评估规范的研究工作;完成市属高校特色资源的建设推进及管理工作。

七、配合市教委人事处,推进教师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发放教师卡,并深入研究推进基于教师卡的各类应用工作。在遵循人事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师管理和数据应用为核心,建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符合实际管理需要的教师基础信息库,实现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和教师基础信息的资源共享。

八、加强基础教育数据体系建设,完成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进一步推进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工作,完成高中阶段学籍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学生体质健康系统的数据及功能整合工作。

九、加强学生卡管理工作,针对目前学生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学生卡管理流程,确保2011年学生卡发放和补发任务,并积极推进基于学生卡的各类教育应用。

十、深化数字德育和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以北京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优质社会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构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实现活动资源的数字化、数据传输的网络化、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管理方式的集中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为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十一、继续推进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总结北京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成功经验,研究规划教育资源搜索引擎及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引导并支持各区县、学校开展资源应用评估及特色应用的推进 。

十二、进一步加强北京教育网络视频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电视在线”系统升级改造,推进各区县建设标准化网络视频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系统采取多种模式建设视频资源,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提供优质视频服务。

十三、按照北京市信息提升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制定北京市中小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及应用标准,2011年底前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建设完成门户网站,实现信息发布和家校互动。组织对各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内容发布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网站功能的实用性进行评测,并组织开展优秀校园门户网站评选活动。

十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网络管理教师、电教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北京市网络管理综合服务支持平台”开展网络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北京市网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网管教师在学校中的专业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稳定的发展平台。

十五、组织各区县做好第十二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并参加全国评比,确保北京在全国比赛中的领先位置。

十六、按照教育部和市校安办的统一部署,继续组织完成北京市校舍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

十七、举办“2011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并组织参加2011年北京教育博览会信息化展,在宣传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成就的同时,为各高校、区县、学校和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

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践,加深了我们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和管理的认识,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各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信息化不仅给我们带来变化和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加快“信息强政”,落实“信息惠民”,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首都教育服务是我们探询的方向。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远远没有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率关注不够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为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标注来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