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
2025-08-20
更新时间:2025-08-26 00:12:01作者:未知作者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2025-08-20
近年来,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教育规划》任务目标为主线,以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围绕着提高全市基础教育管理效益,从管什么、怎么管到怎么管好,突出做好顶层设计和深入推进,淄博区域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基于“”的家校共育新机制初步构建,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分析手段实施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全面促进淄博市基础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管什么:由内向外,深化教育评价
立足优化教育内部管理、促进教育外部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中心,一方面,纵向深化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教育三个层面的教育内部管理与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横向融合,逐步构建完善“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区域基础教育管理评价内容体系。
认清形势,把握好阶段性工作重心是关键。近几年,结合淄博基础教育管理实际,遵从教育管理规律,按照由内及外、逐步渗透的原则,先集中精力构建完善教育内部管理评价机制,实施纵向深化,以区县教育现代化测评、高中优质特色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的教育内部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以评促建效果显著。同时,适时造势,促进横向融合,营造“三结合”教育氛围,为将管理重心从教育内部管理评价向教育外部延伸奠定了基础。
二、怎么管:从传统评价向大数据分析转变
“管什么”解决了管理评价内容问题,“怎么管”则是管理评价手段的问题。一直以来,传统的评价方式数据信息采集靠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形式,评价信息源不全面、缺乏真实性和汇总分析难度大的管理弊端日益凸显,管理死角更是比比皆是,管理效益低下,也因此成为限制基础教育管理科学高效的最大瓶颈。如何创新管理方式,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科学高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信息化的互动高效和大数据的科学精准,为我们彻底颠覆传统管理评价方式,全面开创科学高效管理的新局面提供了可能。
为此,通过自主研发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区县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示、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成果展示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个模块,全面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工作管理、指导、交流和评价的网络化、过程化和公开化,通过探索实施学生和家长网上评教,实现评价方式的全员化、社会化,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项目数据仓库构建、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实现评价结果的数据化、可视化,保障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可实现对基层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精准指导,传统的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初步实现了对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基础教育管理效益彰显,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强势提升。
三、怎么管好:系统构建家校共育新机制
可以看出,近几年,通过抓教育内部管理评价激发内部活力,淄博市教育质量骤然提升,目前又进入一个高原期。因此,我们审时度势,抓住时间节点,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三结合”教育,在确保学校教育活力的基础上,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质量,向家校共育要质量,以凝聚共识、实现教育质量的再提升。
(一)破题:从规范家委会建设开始
201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意见》,2013年开始,先后启动两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并把规范家委会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启动家委会建设示范校评比表彰机制,积极推进落实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基本职责,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目前,全市全市100%的学校建立健全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评价意识和主动性逐步增强,参与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氛围日渐浓厚,为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临淄稷下小学家委会发起的“亲情日记”--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家长学生双比双创评价表(学生:在校争当好学生、在家争当好孩子、在社会争当好少年;家长:在单位争做好职工、在家争做好父母、在社会争做好公民)等活动,形式新颖,家校有机融合,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淄川实验中学家委会组织的家长讲堂、家长义工团、家长培训和亲自体验活动等,使得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丰富多彩,育人成效显著。
(二)引领:系统推进“”家庭教育
为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中心指导作用,结合淄博市实际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2016年,印发“互联网+”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突出体系化和信息化两大特色,系统构建淄博“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一是明确“互联网+”家庭教育四条路径。即,通过搭建网上家长学校、推进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开展,通过搭建家校沟通云平台、实现家校即时沟通,通过组建家长委员会网络交流群、实现家长在线交流,通过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二是明确家庭教育推进重点。即,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为核心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学校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学科教师为家庭教育师资生力军,按照边培训边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家长教育,整体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促进家校共育奠定基础。三是明确家庭教育推进策略。按照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到家校共育的顺序,梯次推进。首先,依托家长学校等多种渠道系统开展家长教育,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增强家庭教育本领;其次,指导家长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最后,达成家校共识,形成家校合力,合力推进家校共育。
目前,基于云平台的家校沟通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创造性地设计推广了基于云平台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按照不同时间节点和育人要求的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家校沟通内容体系,并引领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并借助多终端实现家校即时沟通,有力地促进家校凝聚共识、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对于提升全市教育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建立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平台,搭建了家长学习平台和家庭教育平台,各学校普通建立家庭教育网络交流群,搭建了老师、家长学习交流平台。各区县均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创新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如,张店、临淄、周村、桓台、高新区等区县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巡回报告,博山区家长学堂、淄川区家庭教育大讲堂、大家访,临淄区智慧父母大学堂、新生家长培训活动,周村区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TF家长培训班(三五家教法),桓台区智慧父母沙龙、亲子俱乐部、父母工作坊,张店区“家长进学堂,亲子共成长”工程,建立了15所社区家长培训学校等,全市家庭教育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合力推进家校共育奠定基础。
(三)发展:系统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
家校共育是教师和家长配合的最高境界。2016年底,印发通知,适时启动基于信息化的家校(园)共育新机制建设,与“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一方面,明确“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的内涵。即,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借助“互联网+”手段搭建管理、教学、学习、测验和评价各类平台并逐步整合,推动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参与管教学测评整个过程,系统构建管教学测评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实现对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促进家校共育系统化、常态化,促进淄博教育和谐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家校共育四项重点任务。一是继续推深化基于云平台的家校(园)沟通机制,推动学校按照不同时间节点和育人要求,普遍建立完善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家校(园)沟通内容体系;二是推动建立基于云平台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网上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虚拟社区资源,实现在线家庭教育和家长在线交流学习;三是继续完善全员化中小学教育满意度测评,按照评价信息化、参评全员化、结果可视化、指导准确化要求,借助移动终端组织开展2016年全市中小学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在籍人数为471837人,参评380611人,参评率为81.81%,总体评价优秀率为 87.03%、良好率为8.84%;家长参评人数 392274人,参评率为 83.13 %,总体评价优秀率为87.03%、良好率为10.66%;教师参评人数为30585人,参评率为87.06%,总体评价优秀率为 94.30 %、良好率为4.45%;四是推动基于云平台的优化作业设计,借助信息化平台实施作业推送、网上完成作业、作业批改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全面、精准地掌握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导,以减负提质、促进教育均衡。目前,各项任务均已破题启动,并发挥着应有的家校共育功能。
教育本来就是家校共育,对家校共育的执着实践和坚强推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内校外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健康的呵护,这才是教育的本真。家校共育催生的育人能量和磁场效应,正一步步将淄博市教育改革创新引向深入,也必将收获教学质量的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