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实习“暗网”映射出实习的真需求

更新时间:2025-08-26 06:09:02作者:任冠青 

  继象牙塔里的“绩点为王”焦虑之后,找实习似乎又成为大学生的“内卷”高发地。据《财经》杂志报道,围绕大学生想去“大厂”、大机构实习的需求,一些中介正在编织出一张有偿实习暗网。他们将各大企业的内推机会明码标价,并声称付费数万元后,便可“全部免面试,包过”。

  根据记者调查,这其中有一些是涉嫌诈骗的“假实习”,有的机构甚至会带学生做假项目,从对接的导师到项目内容都是机构自己一手操办的。以为自己被成功内推的大学生,其实根本拿不到实习证明。而另一些机构则是通过打通关系,撬动名企员工的内推特权,走捷径帮客户“拿下”真实习。

  这一暗网背后,映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真实的实习需求。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希望通过名企实习经历点亮简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由于缺乏社会人脉资源和过硬的学历、专业背景等原因,许多人的“大厂情结”难以实现。简历投出之后,往往是石沉大海。一些中介正是抓住了这一现实痛点,进一步贩卖和传播求职焦虑,然后用“花钱就能实习”“帮你实现背景提升”的承诺招徕客户、谋取利益。

  然而,这一灰色产业链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对学生而言,动辄数万元的高昂费用有时并不能买来安心,若是陷入了中介机构精心布置好的假实习骗局,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侥幸获得了真实习,许多也都是远程“打杂”,虚耗时间,与公司和实习导师的联系极为微弱。

  实习本是为了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和行业发展状况,与前辈学习职业技能,展开深度交流。付费远程实习中若即若离的关系,往往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有益收获。在后续的求职面试中,面试官往往更关注应聘者对实习项目的理解度和参与度。有时只需要几个具体的问题,便可轻松戳破“水实习”的光鲜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重金打造的“美颜”简历反而可能成为求职“负资产”。

  当内推被做成一场生意,企业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社会声誉也会备受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实习生的选拔是凭实力说话,企业也可从中进行甄选,涵养人才“蓄水池”。可是当内推机会被某些员工滥用,甚至倒卖实习机会成风,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就会受到干扰,真正符合要求的优秀学生反而会被淘汰。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企业的人才质量不断下滑,也会给求职者留下“不够公平”“只要关系户”的负面印象,继而对行业风评和社会声誉构成伤害。

  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有偿实习所指向的“走捷径”观念,无疑会对职场生态和社会风气产生腐蚀作用。“剧场效应”表明,当一群人坐在剧场看戏时,如果有人破坏规则站起来而未被制止,后面的人便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剧场本身的正常秩序也由此被打破。

  在职位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越来越多人通过“快车道”进入名企实习,那些遵守规则、踏实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便会受到挤压,甚至会让他们的坚守显得有些“傻”。这种“凭财力而非实力获取机会”的现象,明显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相悖,也助长了投机取巧、让实习被功利化的不良风气。

  当实习成为中介“捞钱”的工具和大学生自我“贴金”的砝码,实习本身的价值正在被扭曲和异化。对企业和大学生而言,只有坚守规则意识,尊重专业价值与真才实学,才是对自身的负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培训、整合实习资源等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社会也需反思有偿实习带来的种种隐患,弥补相关法律和制度漏洞,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

为您推荐

广东:APP做作业可尝试不可依赖―

  据媒体报道,根据国内某在线教育平台统计,广州目前约90万的小学生中,有一半学生正在使用A

2025-08-30 08:17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为精准扶贫提供造血机制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民族中学学生在教室里做习题。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

2025-08-30 08:15

广东:偏远山区孩子也能听名师讲课了―

  如今连州的小学生,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名师专家来授课。因为专家们只要在录播课室上课,全市的其他学校都可以收看,不同教学场

2025-08-30 08:06

构建高校与社会的深度互动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四十年。其间,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毛入学

2025-08-30 08:04

广东清远市教育信息化3年投4亿 全市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室―

  广东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昨日召开,清远市教育局局长张玉兰在会议上发言分享清远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

2025-08-29 08:19

香港海关多少钱要交税?香港购物过关交税标准是多少?

首先,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香港购物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免税!很多人去香港认为商品之所以便宜的原因就是免税,没有错,但是据海关总署公告规定: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进境居民旅客携带的在境外获取总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和对进境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

2025-08-29 08:19

加载中...